商品新增中 / 匯款宅配 / 貨到付款 /訂購請洽各分店 歡迎加入官方line ID: @cys5583y 書法、國畫、篆刻、筆墨紙硯、顏料、印石

點選圖片可放大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孤山石刻拓片精粹》 西泠印社編 趙晨編著 (編號:620134)

一筆靈 多件優惠

一筆搞定 4孔 -多件優惠

100個9折

商品金額滿$3000,免運!!!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
孤山石刻拓片精粹
西泠印社編趙晨編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659-3
開本:889mm×1194mm 16開
人民幣定價:588.00元
印數:700
新台幣:$2940


◆ 大陸出版品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網路庫存非商品實際庫存數量,如欲缺貨,請將配合『重新下單』或『等待到貨』,下單即表示同意,謝謝

$2,940








加入至追蹤清單
分享到

新書推薦丨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孤山石刻拓片精粹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

孤山石刻拓片精粹

西泠印社編趙晨編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659-3

開本:889mm×1194mm 16開

人民幣定價:588.00元

印數:700

 


*預購書籍無法退換貨(下單即表示同意)
*預購書籍到貨時間約1-2個月
*下單付款完成即表示預購成功 (預購時間內未完成付款,則無法享預購優惠)

 

 

杭州襟江帶湖,以湖山靈秀、風光綺麗著稱,在西湖及其周邊遺有大量唐宋以來的人文景觀,尤其是沿湖諸山摩崖奇石上的歷代題刻有一千餘處,最早被南宋《鹹淳臨安志》收錄,是西湖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孤山一嶼,碧波環繞、凝綠疊翠,舊以林逋(和靖)梅妻鶴子聞名。位於孤嶼西麓,成立已逾一百二十年的西泠印社,佔湖山之勝,擷金石之華」,早已成為篆刻愛好者魂牽夢縈的「朝聖」殿堂。步入印社,拾級而上,不論是仰賢亭、題襟館、數峰閣、漢三老石室等處,還是鴻雪徑、小龍泓洞、潛泉、小盤谷諸景,貞珉遺刻,觸目斯在。每當摩挲這些苔痕累累、見證時光流逝的前哲遺跡時,不但勾起人們一股思古幽情,更有一種欲透過觀賞、椎拓、釋讀去還原歷史真實場景與人物的迫切感。

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中的石刻文字,承載著印社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是研究西泠印社社員、社史的第一手資料。此外,孤山遺刻,正、草、隸、篆諸體皆備,均由當時名家撰文書寫,不僅大大改善了孤山景觀,其本身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瑰寶

人稱「紙壽千歲,金石永年」。近日,作為「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之一的《孤山石刻拓片精粹》即將正式出版。是書對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中自東漢以來的石刻作了全景式的展示,共收錄拓片158種,按景點瀏覽順序羅列。依內容可分為題記、題名、題詩、題額、楹聯、畫像、佛經及歷代舊碑刻石等數種。全書目錄如下:


西泠印社正門石刻

 

步入西泠印社,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泠印社全景圖》,由社員丁茂魯繪,陸抑非題額。作以傳統白描勝境圖形式,將西泠印社孤山南麓的景點一一展示,並旁注樓閣亭塔之名。

同時,在柏堂前蓮池右側隙地豎立《西泠印社八十五週年紀念社員題名》古獸鈕方柱碑,以年齒為序,收錄當時134位社員簽名,頗為別緻。

印人書廊石刻

當代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中最大的景觀改變,是1993年西泠印社建社九十週年時在柏堂東西側廡廊中新闢的印人書廊與印人印廊。其中印人書廊由錢君匋(豫堂)題《印人書廊記》,述其緣由,稱:“以社藏及社員所藏印人書跡,擇其佳者刻諸石,立於壁間,以颯觀者。”

此章節另收錄西泠八家及鄧石如、吳讓、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馬衡、張宗祥、沙孟海等名家所書條幅或對聯石刻。這些作品雕刻精細,體現了各家書法特點,極具藝術觀賞性。

前山石坊石刻

 
孤山前後有兩座西泠印社社址標誌性石坊,其中前山石坊在半坡,也為遊客登臨孤山時的必經景點。

前山石坊建立於西泠印社二十週年之際,也是為「藉導遊人登山之興」而建。坊額隸書「西泠印社」為西泠印社早期贊助社員張祖翼所書。

▲前山石坊坊額

坊柱石刻1923年冬日葉為銘篆書「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西泠紀廿年」七言聯,既是對創社二十年的紀念,也記錄了二十年代初西泠印社社員等捐資搶救《漢三老碑》這一重大事件。

《西泠印社保護碑》於2004年北山街區綜合整治保護工程施工時偶然發現,後經西泠印社與岳廟管理處文保所多次協商重回社中,現置於前山石坊。該碑前後兩面分別刻有1912年8月及1922年9月杭縣知事汪嶔與浙江省警察廳廳長夏超對西泠印社社員聯名呈請保護印社社址的批文,記錄了西泠社保社所在,申請政府極予保障之際,申請政府的政府政府所有批准。葉為銘將兩個批文錒刻在同一碑石上,使其成為了解、研究西泠印社早期曲折經歷最重要的物證

仰賢亭石刻

 

拾級而上,先經過之處為仰賢亭。仰賢亭為西泠印社創立後由社員醵資建造的最早建築。 1914年夏,張景星、吳昌碩分別撰成《西泠印社記》,其中吳昌碩以擅長的石鼓文書之,被分刻於四石上,嵌於仰賢亭西側外牆。中間又有王福廠用篆體書寫的張景星的《西泠印記》,所不同的是此記以雙龍額豎碑形式為之。張景星、吳昌碩的《西泠印記》是繼河井仙郎、魯堅、胡宗成後第四、第五篇社記。因河井氏社記僅存殘石拓片,魯、胡兩篇也只有文字流傳,所以從藝術欣賞與史料研究價值來衡量,張景星、吳昌碩社記的價值最高。

仰賢亭中有一圓桌較為顯眼。圓桌側面環刻題詠浙派篆刻鼻祖丁敬的七絕一首與款識,乃為《圓桌銘》,分別由丁仁賦詩、王福廠書篆、葉為銘監造、吳隱刻石,制於宣統二年(1910)七月。這石刻既是創社四英難得一見的早期合作作品,也是研究他們印學思想與創社宗旨的重要資料

印泉石刻

此章節收錄由日本長尾甲(雨山)題寫的「印泉」

鴻雪徑石刻

鴻雪徑築於1913年。此區域的石刻現有葉為銘題寫的「印藏」岳飛草書韓愈《驒驥》詩刻石,後者為西泠社員摹刻前賢書作的石刻作品。

漢三老石室石刻

漢三老石室得名於其“主人”,即身為西泠印社“鎮社之寶”的《漢三老碑》。此石室的建立,與《漢三老碑》的回歸事件息息相關。事件是在西泠印社早期社史中涉及社員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文物保存活動。 《漢三老碑》全名為《漢三老諱字忌日碑》,立於東漢建武二十八年(52),經過整整一千八百年之後,於咸豐二年(1852)在浙江餘姚出土,被有金石癖的周世熊所獲,置於客星山下嚴陵塢山館一竹亭中。因兩浙鮮有漢碑出土,《漢三老碑》碑文渾古遒厚,介於篆隸之間,有「浙東第一石」之稱。數十年後由周氏後人轉售給丹徒籍房地產商人陳渭泉,1921 年秋轉運至上海,時有外商欲以重金相購,將流向海外。當此事被毛子堅(一說姚文敷、沈醞釀石)知曉後,他立刻與上海縣知事沈寶昌、上海海關監督姚煜(文敷)商議,又經浙籍人士呼籲、醵資,發布募捐公啟,最終以八千元巨資贖回了《漢三世家》,並由西峠藏。吳昌碩為此撰寫《漢三老石室記》並勒碑,旁附姚煜、沈寶昌題記,記錄了《漢三老碑》流傳與贖購的過程,極具研究價值。

▲漢三老諱字忌日碑
這次贖回石碑,共有65 位社會賢達與西泠印社早期社員、贊助社員參與捐款。為記錄、表彰捐資者的善舉,石室中又立一《漢三老碑捐趙題名記》石碑,按捐資多少為序,詳細記錄了每位捐助金額與購碑、建石室的材料、人工等支出情況。

漢三老石室由馮煦題寫門楣,石室石柱上又先後刻張鈞衡楷「我思、其究」八言聯、朱景彝隸書「東漢、西泠」七言聯(1924年)、黃呆195年和前三世書「永世」(7年)25年75年75年(7年)。 」七言聯(1933年)等。

 

潛泉石刻

吳隱於孤山購地後在山中「尋源利導,引為一渠,承以石門檻,其清若鏡,名曰潛泉」。 “潛”字,《爾雅·釋言》釋為“深也”,吳隱認為“學術不外由淺求深,非沈潛末(未)由進高明”。自從得潛泉之後,吳隱在《潛泉記》中稱“數楹之堂成為有用之地, 可以位置琴書,拖張帷帟。吾廬吾愛,即以遯盦名之”,點明了遯盦名稱的由來。 《潛泉記》摩崖為古隸體,字數多達六百二十一字,充分展現了吳隱的書法風貌。

潛泉開鑿後,葉為銘隸書題「潛泉」, 吳昌碩也以石鼓文題《潛泉銘》,形成了遯盦、潛泉景點的初期狀態。

▲潛泉銘

觀樂樓石刻

 

觀樂樓在華嚴經塔西北,登樓能“橫覽兩湖,全景在目”,由吳善慶於1920年捐資興建。吳昌碩晚年過湖時曾一度居住、揮之不去。今闢為吳昌碩紀念室。建館後刻製的《西泠印社新建觀樂樓之碑》,由丁仁撰文,王福廠篆額,吳昌碩書丹,葉為銘勒碑,又為孤山增添了一個新的景觀。

1989年春,為紀念吳昌碩與日本明治時期著名書法家日下部鳴鶴相識結交一百週

年,日本天溪會贈送的《吳昌碩、日下部鳴鶴結友百年銘志》柱碑在觀樂樓前落成。

10 文泉、閒泉石刻

 

文泉、閒泉作為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的核心區域,週邊聚集了小龍泓洞、錦帶橋、纈亭、華嚴經塔、漢三老石室等著名景點,遺存的石刻也極為豐富。其中在臨池摩崖上,鐘以敬用圓潤飽滿、遒勁流暢筆法書寫的「西泠印社」篆體榜書,與矗立的華嚴經塔互相映照,給人以高山仰止的崇敬感,也是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中最具標誌性的景點之一。

1921 年南潯張鈞衡來遊時,見文泉之陽「林木陰翳,春夏苦濕,因斥資鑿之得泉,導與文泉合,考《咸淳臨安志》瑪瑙坡有閒泉,因名而記之」。鑿得閒泉後,張鈞衡以隸書作《閒泉記》,不僅講述獲泉過程,又論及涼堂與南潯適園、小西湖等園景,有一定史料價值。此外,題襟館壁下的「閒泉」篆書二字,線條圓渾,筆力勁健,氣勢鬱勃,由張鈞衡書寫。原三行落款文字湮沒,現已剜苔蘚,還其本來面目。

11 題襟館石刻

 

題襟館原名隱閒樓,1914 年由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會員吳昌碩、哈少甫、胡二梅(琪)、王震、毛子堅、蔣星吾、張鈞衡、週慶雲、唐熊(吉生)等捐資或募集書畫易資興建。題襟館在孤山勝處,可以遠吞山色,平挹湖光。吳昌碩在《隱閒樓記》中記其顛覆,並無比興奮地稱道:「吾曹能歲居於此,則湖山之勝,必當奔集於腕下,駢羅於胸次,一一以書畫發揮之,豈非吾碑之所大願!」《隱世書》附書卷書:更多書名一一羅列。此兩件刻石是研究海上題襟館會員與孤山題襟館關係最直觀可靠的資料。

題襟館石刻中值得關注的還有趙之謙、鐘以敬、週六介、徐士愷畫像,以及任伯年(頤)於光緒十二年(1886)為吳昌碩所繪的《飢看天圖》。其中,畫家楊憩亭所繪趙之謙畫像存趙之謙自題,也是被公認趙氏最為傳神的肖像,與《飢看天圖》同嵌於題襟館門廊東側牆壁。此外,1916 年丙辰臘月,由山陰王雲摹繪的鐘以敬畫像,也是浙派篆刻優秀傳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鐘以敬遺存的唯一全身畫像刻石。此畫像的價值還在於可以糾正《西泠印社誌稿》中關於鍾以敬卒年為「民國六年丁巳(1917)卒,年五十一」的說法,即鍾以敬卒於丙辰(1916)歲末,而非丁巳年。

 

12 小盤谷石刻

西泠印社創立前的孤山石刻主要集中在小盤谷,其中毗陵篆刻家吳諮於道光三十年(1850)七月摘錄蘇軒詩句,用漢鏡銘文題寫“人間何處有此境來描繪孤山與西湖的迷人景色。此石刻亦為孤山社址中遺存至今年代最早的摩崖題刻

另有小盤谷主人李黸堂(桓)於同治元年(1862)花朝日用繆簣題寫的「留雲」二字。此外,著名經學家俞樾(曲園)於光緒七年(1881)用篆書題刻的「芋禪」,其背後包含著李黸堂與詩僧笠雲(芳圃)相遇相知的故事。據俞樾題跋及對李鵬堂、笠雲遊蹤事蹟考證,笠雲遊杭時李鵬堂常聽其講經,因目疾不便,就在北宋詩僧惠勤的孤山講堂故址上築室,延請笠雲入住。俞樾引用與李黼堂同姓的唐代李泌(鄒侯)食芋拜相典故,題「芋禪」二字,至今已有一百四十餘載。

13 後山石坊石刻

後山石坊建於1918年。後山石坊石刻有不具名的坊額、1918年張文錦題記、坊柱上的葉為銘隸書「印傳、社結」七言聯,以及早期社員費龍丁的「以文會友;與古為徒」石鼓文四言聯等。

此外,在後山鶴廬石窟門楣上,存有康有為(長素)於1919 年秋九月題寫的「湖山最勝」,這也是孤山上唯一一件康有為題刻書跡,頗顯珍貴。

14 數峰閣碑廊石刻

 
數峰閣碑廊目前存有五塊明清時期的古碑,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由浙江巡撫三寶撰文書丹的《重浚西湖並復柏堂竹閣記》舊碑,記錄了當時三寶柏譎西湖後欲樹碑此,靡不吻合”,認為“修廢舉墜,其又非守土責哉”,最終在三寶主持下,柏堂、竹閣在原址復建,並勒碑以記。可以說,《重浚西湖並複柏堂竹閣記》 是記錄西泠印社現存古建築前身的最早碑刻,可補《西泠印社誌稿》之闕

15 鑑亭石刻

 
1919 年夏六月,吳隱、吳善慶為紀念乾隆間的吳氏先祖鑑南公,在潛泉不遠處捐資構築鑑亭。此亭具有「述德誦芬」「又以展孝思」之意。鑑亭石柱上刻有葉為銘隸書樂石、蒼官」七言聯與吳隱撰句。又有吳昌碩書寫的「攬景、成仁」十二言聯

註:本文依書中文字整理而成。


 

西泠印社孤山石刻、藏石多為社員醵金刻製或收藏,充分顯示出西泠印社社員愛社如家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對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如今,這些珍貴的石刻已融於湖光山色之間,在西湖文化中分外耀眼奪目。

本次所出版的《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孤山石刻拓片精粹》所使用拓片圖片,均為高清全新採集,且經過精心調色。石刻文字精心釋讀與斷句。

此外,本書編撰過程中,兼及學術性。本書開篇為西泠印社社員張煒羽所撰《孤山萃貞珉 仰賢覓食芳躅-西泠印社孤山石刻綜述》對西泠印社孤山遺址現存石刻做了全面梳理印碑,老譟脩社社長了《仲藏威世所寫》本的各種版本及優劣。

本書附贈王福廠書《西泠印記》高清複製品一張

 

*此書介紹來自西泠印社出版社官方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