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刻宋拓晉唐小楷八種》 善本碑帖精華
江吟 主編
寶玥齋 編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在古代,書信、公文、經卷多需以小楷書寫,尤其當書法優劣成為科舉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後,能寫一手精美典雅的小楷,就成為了每個有志仕途者必須具備的技能。
因此,唐代以來,優秀的小楷作品逐漸成為世人競相學習的模板,尤以晉唐名家最受歡迎,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均有小楷傳世,但這些法書真跡往往深藏皇家貴冑處,一般民眾無緣得見。至宋代,雕版印刷技術逐漸普及,自《淳化閣帖》開始,刊刻法帖漸成風尚,小楷書跡隨之得以化身千萬。
曾宏父《石刻鋪敘》中記載,宋徽宗時刻畢的《元祐秘閣續法帖》卷五已收入了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和《蘭亭序》。至南宋紹興年間,新昌石邦哲刊刻《博古堂帖》,又稱《越州石氏帖》,收歷代法書廿七種,其中包括晉唐小楷書法十六種,蔚為大觀。明代嘉靖年間,吳門文徵明獲得宋拓《越州石氏帖》,與其子文嘉、文彭共同將其中小楷部分摹入《停雲館法帖》第一卷中,並由當時名工章簡甫、溫恕刊刻上石,極稱精善,一問世即受追捧,影響廣泛,後又多被抽取混作宋帖,非善鑑者不可辨。
宋、元、明、清歷代刻帖中,晉唐小楷均為常客,既有叢帖,又有單刻。故今日能見到的此類小楷拓本,版本多如牛毛,數不勝數,以至《善本碑帖録》作者張彥生曾云:“此帖(《樂毅論》)歷代摹刻翻摹多,不可勝記,但是否右軍書,有否真本,無根據。但看字體佳否,不能究真偽。”
本冊晉唐小楷八種,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共計三十開,依次收入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殘石本、晉人《曹娥誄》、定武《蘭亭》、海字本《樂毅論》、柳臨本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虞世南《破邪論序》、褚遂良《小字陰符經》。其中定武《蘭亭》系別本摻入,其他皆出於越州石氏本系統。此帖選擇謹嚴,均係名品,刻工精湛,能傳各家書法神韻,紙墨亦舊,流傳有序。帖中歷代題跋、收藏印累累,以元代書畫家柯九思最早,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最知名,但其手跡印鑑真偽存疑。帖前有晚清名家陶濬宣題名,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重臣英和的兩條題簽,後有清初著名書家王澍以及翁同龢、英和題跋。鑑賞留印者中包括安岐(疑)、孫爾凖、費念慈等清代名家。
據題跋可知,此冊先歸王澍,繼歸孫爾凖,道光八年(1828)由孫轉贈英和,後歸翁同龢,經翁氏曾孫翁萬戈先生,捐贈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今由寶玥齋取得館方高清圖版並原色精印行世,一冊在手,古人法帖、名家手澤盡覽無遺,賞玩臨習可謂皆宜。